专升本语文资料放送啦,湖北专升本网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自考专升本语文考试常用文言文虚词解析汇总加例句,让你一步搞定所有虚词。1.之(1)指代人、事、物等,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。例如:野语有之曰。(《庄子秋水》之:指代“野语”的内容,可译为“这样的话”,充当“有”的宾语。)(2)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,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。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,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。例如:野语有之曰,“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”者,我之谓也。(《庄子秋水》我之谓:谓我。)(3)连词(结构助词)a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(定中结构)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,表示多种修饰关系,通常可译为“的”。例如: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可以食肉矣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)b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、谓语前,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,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,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、宾语、状语、定语等。此时根据上下文,通常可译作“的”、“……的时候”、“……的样子”、“……的情况(条件)下”等,也可不译出。例如: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。(《马伶传》李伶之为严相国:李伶扮演的严相国。充当句中主语。)(4)动词。表示“去”、“往”、“到……去”、“到达”等意思。如:大军不知广所之,故弗从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所之:去的地方、去处)2.且(1)副词。可表示情态、程度、时间等,可译为“尚且”“姑且”、“暂且”、“而且”、“况且”等,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,不难理解。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,应注意掌握。a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,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,可译为“快要”、“就要”、“将要”等。例如:虽食,且不下咽!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b置于数量词之前,表示接近这个数目,可译为“大约”、“接近”、“快到”等。例如:初守睢阳时,士卒仅万人,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(2)连词a连结前后两项,表示选择关系,可译作“是……还是……”、“……还是……”等。例如:岂吾相不当侯邪?且固命也?(《李将军列传》)b连结前后两项,表示并列关系,可译为“又……又……”或“一边……一边……”等。例如:居一二日,(萧)何来谒上,上且怒且喜。(《史记?淮阴侯列传》)3.乃(1)副词。“乃”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,有时用法近于连词。a表示顺承接续关系,可译为“于是”、“就”等。例如: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b表示逆向转折关系,可译为“却”、“但是”、“反而”、“竟然”等。例如: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。(《谏逐客书》)c表示对某人、某事的确认,可译为“这”、“这就是”等。例如:左右曰:“乃歌夫‘长铗归来’者也。”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d表示对结果的强调,可译为“才”、“这才”等。例如:良久,乃许之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e表示递进,常与“至”等合用,或译为“以至”、“以至于”。例如:无论事之大小,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。(《论毅力》)(2)代词。指代第二人称,通常只作定语,可译为“你(的)”、“你们(的)”。例如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陆游《示儿》)4.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。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,“者”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,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,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,以指代一定的人、事、物,可在句中充当主语、定语、宾语、中心语等。可以与“者”组合的词类较多,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。(1)与名词组合a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,引出谓语。此时“者”通常可以不译,也可视需要译为“……此人”、“……这个人”、“……的情况”等。例如:李将军广者,陇西成纪人也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b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,充当动词宾语。此时“者”通常可以不译,也可视需要译为“……此人”、“……的人(情况)”等。例如:齐人有冯谖者,贫乏不能自存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(2)与数量词组合。表示数量的种类。可译为“种”、“样”、“类”、“方面”等,也可不译。例如: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(3)与时间词组合。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,可译为“……的时候”等。例如: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(4)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。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,可酌情译为“……的”、“……的人(或情况、东西、事情等)”。例如: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。(《谏逐客书》)(5)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。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,也可酌情译为“……的”、“……的人(或情况、东西、事情等)”。例如: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(6)提示或强调结果,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,此时可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等。例如:若是者何也?(《谏逐客书》)5.所“所”,代词。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,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。与“者”不同的是:(1)“所”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,而不是其后;(2)“所”的后面只能接动词,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。因此,如果不及物动词、形容词等与“所”字组合,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;(3)“所”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,是因为此时的“所”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。因此,“所”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,而“者”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、实施者(如“所见”指看到的东西:“见者”则指看东西的主体),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,决不可混为一谈。例如:此外,还有一些由“所”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:“所……者”。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“所”字结构,而不等同于“者”结构,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,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。例如:所欲忠者,国与主耳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——所欲忠者:愿意效忠的对象。6.诸(1)合音词a“之于”的合音(即取“之”的声母、“于”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。“于”古音同“乎”)。“之”为指示代词,“于”为介词,所以此时“诸”只出现在句中:“之”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,指代上文提到的人、事、物:“于”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,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、处所、地点、内容等。例如:用与舍属诸人。(《答李翊书》)b“之乎”的合音。“之”为指示代词,“乎”为语气词,此时“诸”只出现在句末:“之”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,“乎”用来结束句子。例如:有美玉于斯,韫椟而藏诸?求善贾而沽诸?(《论语子罕》)(2)约数词。此时“诸”作定语,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,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,可译为“各位”、“众”等。例如:驱而之薛,使吏召诸民当偿者,悉来合卷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7.其(1)代词。可指代人、事、物等。与“之”不同的是,上古汉语中“其”时常隐含结构助词“之”的意思,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,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。魏晋以后,“其”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,也可用作主语。例如: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。(《庄子秋水》其:指代河伯,可译为“他的”)此外需要说明的是,古汉语中“其”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,作为指示代词,可用作特指、远指、近指;指代人物时,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,也可指代第一、第二人称,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。例如:长者闻之,得无厌其为迂乎?(《报刘一丈书》其:此为作者自指,可译为“我”)(2)语气词。作为语气词,“其”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,可表示多种语气。a表揣测语气,可译为“大概”、“恐怕”、“也许”、“可能”等。例如:虽然,待用于人者,其肖于器邪?(《答李翊书》)b表叮嘱、劝勉、期望、命令等语气,通常用于祈使句中,可译为“一定”、“千万”等。例如: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其无忘:可译作“千万不要忘记”)c表反问语气。可译作“岂”、“难道”、“哪里”等。例如:虽如是,其敢自谓几于成乎?(《答李翊书》)d强调语气,可译为“究竟”。例如:天下之不亡,其谁之功也?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(3)连词。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,可译作“是……还是”或“……还是……”等。例如:如是者,其亦足乐乎?其无足乐也?(《答李翊书》)8.所以(1)意义比较具体,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、凭借、工具、方法等,可译为“用来……的……”、“凭它来……的”等。如: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。(《谏逐客书》)(2)意义比较抽象,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,可译为“导致……的原因”、“这就是……的原因”。如: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(《谏逐客书》)(3)指代缘由、原因的名词性结构,做动词宾语。如: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。(《答司马谏议书》)(4)约数词。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,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。可译为“左右”、“前后”等。例如:未到匈奴阵二里所,止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本文由湖北专升本整理发布